?煤質活性炭是經過炭化→冷卻→活化→洗滌等一系列工序研制而成。其外觀普遍為黑色圓柱狀活性炭,不定形煤質顆粒活性炭,又稱破碎炭。煤質活性炭的生產質量控制貫穿原料選擇、生產工藝到成品檢測的全流程,需從多個環節精準把控,以下是具體控制要點:
?

一、原料選擇與預處理控制
原料品質篩選
優先選用固定碳含量高、灰分低、孔隙結構發達的煤種(如無煙煤、褐煤、煙煤),固定碳含量需≥80%,灰分≤10%(不同用途可調整)。
原料需無明顯雜質(如矸石、金屬顆粒),粒度均勻(如無煙煤粒徑控制在 2-4mm),避免影響后續活化效果。
預處理工藝
破碎與篩分:通過破碎機將原料破碎至特定粒度(如≤0.5mm),篩分去除過大或過小顆粒,保證粒度均勻性,避免活化時受熱不均。
干燥處理:原料含水率需控制在 5% 以下,通過烘干設備(如回轉窯)去除水分,防止活化過程中因水分蒸發導致孔隙結構破壞。
二、生產工藝關鍵環節控制
1. 炭化過程控制
溫度與升溫速率
炭化溫度一般控制在 400-600℃,升溫速率 5-10℃/min,避免升溫過快導致原料劇烈分解,產生裂紋或孔隙坍塌。
采用惰性氣體(如氮氣)保護,防止原料氧化,保證炭化料的碳骨架結構完整。
停留時間
炭化停留時間根據原料種類調整(如無煙煤需 60-90 分鐘),確保原料充分熱解,減少揮發分殘留(揮發分含量≤10%)。
2. 活化過程控制
活化劑與工藝參數
物理活化(水蒸氣 / 二氧化碳):活化溫度 800-1000℃,活化劑流量需穩定(如水蒸氣流量 0.5-1.0kg/(kg 原料?h)),通過控制活化時間(30-120 分鐘)調節孔隙大小(如微孔占比≥60%)。
化學活化(磷酸、氯化鋅):活化劑濃度需精確配比(如磷酸濃度 50-70%),溫度 400-600℃,避免活化劑殘留(成品中活化劑含量≤0.1%)。
設備與均勻性
活化爐(如斯列普爐、回轉爐)需保證溫度場均勻,物料翻動頻率適中(如每 10 分鐘翻動一次),防止局部過度活化或活化不足。
3. 后處理控制
洗滌與凈化
活化后的活性炭需用去離子水反復洗滌,直至 pH 值中性(pH=6-8),電導率≤100μS/cm,去除殘留活化劑、灰分及雜質離子。
干燥與粉碎
干燥溫度控制在 100-150℃,時間 2-4 小時,含水率≤5%;粉碎時根據用途控制粒徑(如顆粒炭粒徑 1-4mm,粉末炭粒徑≤0.15mm),粒度分布均勻性需≥95%。
三、質量檢測與指標控制
理化指標檢測
吸附性能:
碘吸附值≥800mg/g(通用級),亞甲藍吸附值≥180mg/g(液相吸附),四氯化碳吸附率≥50%(氣相吸附),需通過國標方法(如 GB/T 12496 系列)檢測。
強度與粒度:
顆粒炭抗壓強度≥90%,耐磨率≥95%,防止使用中破碎;粒度合格率(目標粒徑范圍)≥98%。
灰分與雜質:
灰分≤3%(高端用途≤1%),重金屬(如鉛、鎘)含量≤10ppm,砷含量≤1ppm,符合食品 / 醫藥級標準(如 USP、EP)。
功能性指標檢測
根據用途增加專項檢測:
水處理用炭:COD 去除率≥80%,重金屬吸附率≥95%;
氣相吸附炭:苯吸附量≥400mg/g,甲醛吸附量≥150mg/g;
催化劑載體炭:比表面積≥1500m2/g,孔容≥1.0cm3/g,孔徑分布集中(如 2-50nm 介孔占比≥40%)。
四、生產環境與設備維護
環境控制
生產車間粉塵濃度≤10mg/m3,需配備除塵設備(如布袋除塵器),避免粉塵堆積影響設備運行及產品純度。
溫度控制在 25±5℃,濕度≤60%,防止活性炭吸潮影響吸附性能。
設備維護
定期校準活化爐溫度傳感器(誤差≤±5℃)、流量儀表(誤差≤±2%),檢查爐體密封性,避免漏氣導致活化不均。
粉碎設備(如雷蒙磨)需定期清理,防止金屬磨損物污染活性炭(鐵含量≤0.1%)。
五、過程監控與管理
批次抽樣檢測
每批次生產需抽樣 10-20kg,檢測全項指標,合格后方可入庫,不合格品需重新活化或降級使用。
溯源與記錄
建立原料批次、工藝參數(如活化溫度、時間)、檢測結果的完整臺賬,通過 PLC 系統實時監控生產數據,確保可追溯性。
人員培訓
操作人員需熟悉工藝參數波動對質量的影響(如溫度每升高 50℃,碘吸附值可能增加 50-100mg/g),定期進行技能考核(如活化爐操作合格率≥95%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