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蜂窩活性炭批發生產時,需從原料選擇、生產工藝、質量檢測、包裝儲存及售后服務等全鏈條把控產品質量,以確保產品具備高吸附性能、結構穩定性和安全性,滿足空氣凈化、廢氣處理等領域的嚴格要求。以下是具體注意事項:
?

一、原料選擇與預處理
優質基材
選用高碘值(≥800mg/g)的優質煤質或木質活性炭粉,確保原料孔隙發達、比表面積大(通常≥800m2/g),這是吸附性能的基礎。
避免使用回收炭或低品質原料,否則會導致吸附容量低、易飽和失效。
粘結劑與添加劑
選擇環保型粘結劑(如聚乙烯醇、羧甲基纖維素),確保無二次污染,且與活性炭相容性好,避免堵塞孔隙。
嚴格控制添加劑比例(通常≤5%),過多會降低活性炭含量,影響吸附效率。
原料預處理
對活性炭粉進行篩分,去除大顆粒雜質,保證粒徑均勻(如200-325目),提升成型后蜂窩結構的致密度。
對粘結劑進行溶解或乳化處理,確保與活性炭粉充分混合。
二、生產工藝控制
成型工藝
擠出成型:通過螺旋擠出機將混合料壓制成蜂窩狀,需控制擠出壓力(通常10-20MPa)和溫度(80-120℃),避免孔壁破裂或變形。
孔徑與孔數:根據應用場景選擇孔徑(如1.5mm、3mm)和孔數(如100孔/in2、150孔/in2),廢氣處理常用小孔徑高孔數設計,以增加接觸面積。
尺寸精度:嚴格控制蜂窩塊的長、寬、高公差(±1mm),確保安裝時密封性良好,防止氣體短路。
干燥與炭化
低溫干燥:在60-80℃下緩慢干燥4-6小時,避免水分快速蒸發導致孔壁開裂。
高溫炭化:在惰性氣體保護下,以5-10℃/min的速率升溫至600-800℃,保溫2-4小時,使粘結劑碳化并形成穩定結構。
活化處理:部分工藝需在炭化后通入水蒸氣或CO?進行活化,進一步拓展孔隙,提升比表面積。
后處理工藝
切割與打磨:將蜂窩塊切割為標準尺寸(如100mm×100mm×100mm),并打磨邊緣至光滑,防止安裝時劃傷設備或密封材料。
浸漬處理:針對特定污染物(如VOCs、酸性氣體),可浸漬化學藥劑(如磷酸、氫氧化鉀)改性,增強選擇性吸附能力。
三、質量檢測與認證
物理性能檢測
碘吸附值:反映微孔發達程度,標準值≥800mg/g,數值越高吸附能力越強。
四氯化碳吸附率:測試中孔吸附性能,標準值≥40%,適用于氣相吸附場景。
抗壓強度:通過壓力試驗機測試蜂窩塊抗壓強度(≥0.8MPa),確保運輸和安裝過程中不易破碎。
水分含量:控制在5%以下,過高會導致吸附效率下降。
化學性能檢測
pH值:中性或弱堿性(pH 6-9),避免酸性或堿性物質腐蝕設備或影響處理效果。
灰分含量:≤10%,灰分過高會堵塞孔隙,降低吸附容量。
重金屬含量:符合環保標準(如GB 3095-2012),避免二次污染。
認證與標準
通過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,確保生產流程規范化。
符合環保要求(如RoHS、REACH),提供第三方檢測報告(如SGS、Intertek)。
四、包裝與儲存
防潮包裝
采用雙層防潮袋(內層鋁箔袋+外層編織袋),并放入干燥劑,防止水分侵入導致吸附性能下降。
密封包裝后,標注生產日期、批次號及儲存條件(陰涼干燥處,避免陽光直射)。
安全儲存
堆放高度不超過1.5米,避免重壓導致蜂窩塊變形。
遠離火源、氧化劑和酸性物質,防止發生化學反應或自燃。
五、售后服務與技術支持
使用指導
提供詳細的產品說明書,包括安裝方法、運行參數(如空速、溫度)及更換周期。
針對不同廢氣成分(如苯系物、硫化氫),推薦適配的蜂窩活性炭型號。
問題響應
建立快速響應機制,對客戶反饋的吸附效率下降、壓降增大等問題,24小時內提供解決方案。
定期回訪客戶,跟蹤產品使用效果,優化后續批次生產。
六、環保與可持續性
廢棄物處理
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需回收再利用,減少資源浪費。
廢舊蜂窩活性炭可委托專業機構再生處理,避免隨意丟棄造成環境污染。
低碳生產
優化工藝流程,降低能耗(如采用余熱回收系統)。
使用清潔能源(如天然氣、生物質)替代煤炭,減少碳排放。